逢春枯木遭霜打 大火无情人有情
2023-02-21

在旧中国,由于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备受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的排挤和打压,潘高寿药行业务上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然而,这种发展是相当艰难而缓慢的:除了上述的原因之外,落后的生产工艺、有限的生产规模和保守的生产方式也一直限制着企业的发展。直至解放初期,私营的潘高寿药行、大同成药社和中华成药社等中药和成药制药企业企业,实际上都只是手工业作坊式的生产工场,其中,不少还是欠债大于资产、苦苦支撑的“资不抵债”企业。

新中国成立以后,合理的社会制度和安定的社会环境,让各行各业都得到了休养生息,一些惨淡经营的小企业有如枯木逢春,焕发了勃勃生机。从1953年起,国家的经济建设实行了“第一个5年计划”。当年,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政策规定,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三大改造”。到了1956年,全国形成了三大改造高潮,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在这个历史大潮中 ,潘高寿也跟上了历史的步伐,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1956年2月1日,是潘高寿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日子:由政府有关部门代表国家注入公股,以潘高寿药行为基点单位,与位于十八铺,生产止咳枇杷露、止痛散、济众水的大同成药社和位于抗日中路(即现今和平中路)生产白罗仙牌止咳水、丹杜莲皮肤水的中华成药社合并,成立了 “公私合营潘高寿联合制药厂”,当日挂牌营业。全部职工从原来老潘高寿的不足50人增至90人左右,生产的品种以各合营单位原有的酊水糖浆为主,将川贝枇杷露列为主体产品,仍然保持了“潘高寿”的传统特色。

公私合营以后,由于有了国家对企业的投资,潘高寿药厂的企业规模扩大了,生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酊水糖浆的产量由公私合营前的7.9万公升增长为13.4万公升;工业总产值由39万元增长为72万元,增幅达46%。

但是,那时工厂的规模仍然很小,生产工艺仍然落后,员工的工作条件比较艰苦。中药提取用的是铁锅木柴、土炉明火,一如民间熬中药,煲凉茶;浓缩药液和融煮糖浆也是明火煮沸、木棍搅拌;包装全过程从折仿单、打盒、罐装、入盒直至装箱全国部手工操作;运输用的也是人挑肩扛……各方面条件都很艰苦,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十分的低,无论从哪一方面说来都无法和今天的潘高寿同日而语。然而,那个年代潘高寿人的精神面貌是饱满的,精神生活是充实的,紧张的生产劳动之余,工友们还积极地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扫除文盲、组织文娱组、排话剧、唱粤曲、参加劳卫制体育锻炼等。人们在当时物质生活虽不丰裕,但相对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努力地工作,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就在“潘高寿”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企业得以顺利发展,以全新的姿态步入了“大跃进”年代的重要时刻,却发生了一场意想不到的变故。

1959年10月23日,这是潘高寿历史上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这天深夜,潘高寿位于杉木栏路的主要生产场地由于邻近的一家木屐工厂发生火灾,火势漫延,被大火波及,时值初秋北风乍起,风助火势火借风威,无情的大火迅速吞噬着基本上全是砖木结构的厂房。住在工厂附近的工友黎礼冬、蔡惠珍、邹兆祥、郑应昆等闻讯赶到现场,奋力参加扑救。无奈火情实在凶猛,虽然消防队和参加扑救的群众合力扑救,厂房最终还是成了一片废墟。翌日清晨,住在近郊芳村的原巧明火柴厂分流,调到潘高寿药厂的钟少美等一班大姐回厂开工,看到的已经是一片狼藉的穨垣败瓦,面对火灾现场,她们禁不住失声痛哭,她(他)们痛心的是自己赖以谋生的工厂遭到如此的不幸,痛心国家财产遭到如此损失。

刚刚走向了社会主义康庄大道的潘高寿有如“逢春枯木遭霜打。”

无情的大火毁掉了厂房设施,也激起了工友们重建工厂、挽回损失的决心。刚成立的厂党支部及时召开了紧急党员会议和全国场职工大会,党支部书记杨细向大家发出了:“化悲痛为力量,为挽回损失、重建工厂而奋斗!”的号召。干部、职工自觉组织起来、行动起来,一方面认真清理火灾现场,将还没有被完全损毁的机器设备和用具拣出来,清洗整理,将虽然被消防水龙淋湿但未被污染的装配品、包装材料小心清拣,理顺晒干后重新包装捆扎,为重建工厂,重新投产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多方争取上级部门及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群策群力,发动职工充分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和公共资源,多方联系项目,为了保障受灾后职工的经济收入和基本生活开展生产自救。正是:“大火无情人有情”。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农林药厂向潘高寿药厂伸出了友谊的援助之手:腾出了场地,请受灾停工的工友去包装他们厂生产的当时畅销产品“肥猪菜”,让工友们有工可开,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潘高寿部分职工的燃眉之急。与此同时,另一部分原来从事制药和技术的同志,得到了有关方面的支持、配合和帮助,在黄沙附近物色了一块解放初期被国民党飞机进犯广州空袭(史称‘三三轰炸’)时炸毁的几百幢楼房部分未重建的废墟(后经有关部门协调与产权人通过一系列产权、业权置换整合建成潘高寿药厂大楼建筑群,1995年支持地铁工程搬迁至番禺东升工业区,本志的其他篇目另有记述)作为临时的生产场地。当时,该地盘坑坑洼洼,杂草丛生。工友们自己动手平整土地,拔除荒草,用竹竿、沥青纸搭起简易工棚,摆开了缸缸罐灌,因陋就简加工生产期杀虫农药滴滴涕(DDT)来了。当年亲历这段时期的退休老工人回忆说,那时是“头顶青天,脚踏烂地”,露天工作的。所用的“设备”,除了从火灾现场中清拣出来的旧锅旧罐之外,便是瓦盘瓦钵,操作起来乒乒乓乓、叮叮当当,活灵活现的《锅碗瓢盆交响曲》。

在潘高寿药厂党支部的领导下,职工们忘我劳动,不计报酬,为挽回损失,重建工厂日以继夜地奋力工作,生产自救计划顺利地进行。经过一年多艰苦的生产过渡时期,重新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生产资料,建起了简易的厂房,逐渐开始恢复了中药制剂的生产,并创制了一些新产品。对肺病有很好疗效的“铁破汤”就是这个时期问世的。潘高寿药厂终于走出了火灾的阴影,重现生机!